禹州第一高级中学

阅读:237
单位介绍

河南省禹州市高级中学创建于1946年,是办学历史悠久的中原名校。学校占地57亩,目前有5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5137人。学校领导班子6人,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四人获得中学高级职称。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70人,专任教师208人,教师合格率100%。其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61人,一级教师73人;、省级以上的教师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5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3人。
  60年来,一代代师生胸怀“教育强国”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激流弄潮,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全体教师在刘志刚校长的带领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办学宗旨和“和谐办名校,创新谋发展”的办学思路,高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大旗,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连年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学校先后荣获上级部门嘉奖100多次,是团中央、农业部、中国科协联合命名的“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国体育卫生先进集体”,是河南省“为人师表、育人楷模”先进单位、河南省“体育卫生先进单位”、许昌市“文明单位”、许昌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禹州市园林单位”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天宝同志曾到校视察,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近年来,学校本着创建名校的目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过硬的教师队伍,建设优质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2006年8月,该校被评为“许昌市示范性高中”。2006年,被中央教科所誉为“德育实验先进学校”。
  十年来,有23名学生进入北大、清华殿堂,30余名学生考入中科大、人大,上二本线的人数呈直线上升。仅2005年,就有7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2006年进二本线人数净增80余人,列许昌市提高率。2007年再创佳绩,有760名学生进入本科线,较去年增长45%。平均每年有30多名学生在、省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竞赛中获奖,还有60多个学生考入体育、艺术类院校。
  学校每年有4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通过强化师德和业务素质建设,208位专任教师,人人求创新,个个求发展,形成了一支教研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素质精良、能打硬仗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近年来,学校在原址基础上合理规划,优化设计,改造了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公寓楼,新建了办公楼、多功能礼堂等,硬化、彩化了地面,扩大了绿地面积,建成了建筑设施、绿树成荫、鲜花飘香的精品校园。学校又彻底改造了运动场地,建成了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体育器材已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同时,又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改造并新建了理化生实验室,实验室已达国家二类标准。又更新了电化教育设施,现建成两个教师电脑备课室,两个大型学生计算机教室,两个多媒体阶梯教室,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开通了远程教育网。为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学校加大了对图书资料的投资力度,该校图书馆藏书2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5.6万册,报纸杂志112种。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为学生成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学校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大力气,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悬挂校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牌,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尚德崇道。每个年级轮流办板报,开通“校园之声”广播,宣传人生理想、讲述名人成才故事、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介绍学习经验方法等。该校还办有禹州市普通高中的一份《晨光》校报,半月一期,定时出版。该报除了介绍学校新闻、教学经验外,还为培养学生文学创作兴趣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学校成立了文艺团,定期表演文艺节目;在周末播放电影,使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放松。学校还定期组织书画比赛和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学生的体质,增进了他们的友谊。在学术交流上,学校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把名师请进来,为师生指点迷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明的启迪和文化的熏陶,使整个学校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禹州市一高1978年恢复建校时,学校本科学历教师不多,当时到一高任教者多为文革前禹县高中教师,他们虽任高中教师多年,但其中大学专科、中师甚至高中学历者不少,达不到高中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学历的要求。80年代初,招生制度改革以后入校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但因本科生回禹者甚少;专科师范生已炙手可热,一批专科师范生相继进入一高,甚至中师生也有部分进入。为了提高任课教师业务水平,学校采取措施,支持鼓励教师进修,经过努力,数名教师取得本科学历,但多数学历不合格者仍未取得合格学历。到1985年,全校67名任课教师,除任教20年以上免于要求取得本科学历外,仅中青年教师就有25人学历不达标。非任课教师中,学历在不达标者比例更大。

1985年,国家教委“关于在3—5年内,通过统一考试,使绝大多数教师达到所规定的学历标准”的文件下达,学校立即组织传达。在当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尚未组织培训的情况下,学校鼓励教师自学,并在校内组织培训。

1988年是高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的年,学校派出教师赴郑州、开封、信阳参加培训,并组织其它教师在校学习。由于学校重视,教师努力,1990年,学校曾被评为许昌市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先进单位。到1991年,教师中已有21人68科合格,8人拿到了高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

1992年是高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的一年,由于1985年以后,本科师范生不能满足需要,仍有部分专科师范生陆续进入一高,“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工作量仍然很大,学校组织所有学历不达标教师参加高中教师合格证书培训,使本校中青年教师当年全部取得高中教师合格证书。根据统计,1988至1992年间全校共有29名学历不合格教师通过考试,取得高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从而提高了业务水平。

1993年,国家教委规定,凡1952年以后出生的高中教师,必须取得合格学历,学历不合格者不得晋升职称;而1988至1992年取得合格证书的教师中,不少人是1952年以后出生,因此,必须取得本科文凭。1993年以后,学校凡不合格学历的教师在取得专业合格证书以后,又纷纷参加函授、卫电、自学考试、离职学习等,学校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各种方便,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每年都有部分教师取得合格学历,1993至2000年,学校共有26名教师获本科文凭,教师学历合格率逐步提高,学校任课教师合格率达到86%以上。

学校在鼓励教师取得专业合格证书和合格学历的同时,还利用其它各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学校组织在职教师到外地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和培训,派出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学校先后和北京、山东文登、湖北天门、黄岗、陕西及本省临颍等二十几所高中建立了教学业务关系,每年外出参观学习、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的教师都在50至60人左右,使教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业务水平。

由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每年都有不少教师在职称评定工作中晋升高一级技术职务,到2000年,学校高级教师达33人,其中4名特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达45人;许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禹州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三十多人。学校形成了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高级别教师众多的强大的师资阵容。

1985年以来,学校始终把教学工作做为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围绕教学安排各项工作,在一切为教学一线服务的原则下,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均向教学倾斜,在努力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新生和为当地经济建设培训更多合格人才的目标下,不断进行教学工作的改革。

1、抓好常规教学的五个环节:

(1)备课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写好教案。教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体现双基能力的培养,教学步骤合理,重点、难点的处理,实验教具使用、板书设计得当。教师无教案不允许上课。

(2)上课力求做到重点突出,精讲精炼,提示规律,防止单纯的知识灌输,努力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课堂组织严密,方法灵活多变,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有趣、板书规范,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

(3)、辅导加强各学科的答疑辅导,做到平时教学内容逐章落实,随时查漏补缺。根据差别,因材实教,培养尖子,促进中差生转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作业作业精当,目的明确,批改认真,作业批改每次不少于三分之一。

(5)考试范围和难度以大纲为准,以现行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考试双基掌握情况和学生智能发展情况,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试卷中所占比例为记忆部分占百分之二十,简易应用占百分之三十,分析占百分之二十,综合占百分之十五。

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各学科组建课外活动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长期坚持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科尖子。由于第二课堂的长期开展,激发了学生兴趣,单科尖子大量涌现,1996年,学生董冠军在高考中以政治900分的成绩名列河南省单科名。学生单科分数的提高,促进了总成绩的提高。

3、大力推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985年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学校投资购置了大量投影仪,录音机、VCD机,还购置了一台摄相机,安装了闭路电视,在此基础上,教师人人掌握了各种现代化教学仪器的使用,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时间利用率,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4、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

1985年以后,学校实行了年级组织负责制,各年级对教师的聘任、课程的安排、教师的管理等工作负责。1991年以后,学校在此基础上实行校领导包年级制度,每名校领导分包一个年级,协助年级组长加强教学管理。90年代后期,学校在此基础上实行校领导包年级制度,每名校领导分包一个年级,协助年级组长加强教学管理。90年代后期,学校派出三名副主任分管三个年级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领导。

1985年以前,禹州市一高办学条件很差,全校共有三层教学楼一栋,32个教室,总面积3436平方米;三层实验楼一栋,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共6个,面积共1137平方米,学生宿舍是解放前建的三座两层砖本结构楼房,学生食1978年恢复建校所建的机瓦房315平方米,教师住宅除79年建造的336平方米机瓦房和1985年建的840平方米临街二层楼外,均为六七十年代建的老式房,其中多数已破旧不堪,当时学校除教学楼、实验楼能满足办学需要外,其余设施均严重缺乏,学生宿舍、教师住宅急需拆旧换新,但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地方财政实力不足,况又百业等举,无力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因此,学校也只有在现有条件下,修修补补,坚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

1986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状况的好转,一高改善办学条件的工作步伐逐渐加快。1986年,一高投资18万元建成了图书楼一座,建筑面积达1146平方米,解决了学校书籍存放、借阅问题。

1989年,学校组织教职工集资22万元,建起临街二层家属楼一座,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解决了18户教职工住宿问题,使教职工住房紧张的状况初步得到缓解。

1993年,学校集资100万元,建起一座五层高的高标准住宅楼,40户教职工住上了单元楼房。

1994、1996两年,学校共投资150万元,建成了学生公寓楼两座,建筑面积达5210平方米,1600多名学生告别了危旧房屋。

1998年,学校再次集资140万元,建成六层教职工住宅楼一座,又改善了40户教职工的住宿条件。目前,市一高楼房鳞次栉比,交相辉映,学校总建筑面积达2688平方米,为了实现现代化办公教学条件,1994年,学校投资七万多元安装了内部程控电话,校内电话四通八达。1998年,学校又投资建立卫星信号接收站,安装闭路电视一套,可随时进行电视教学。1998年,学校投资27万地,建起了微机室,开设了微机课、放象机、VCD、收录机、投影仪等都按标准进行配备,基本上实现了教学工作现代化。学校1998年投资24万元安装了电视监控系统,可同时对32个教室进行监控,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监督。

办学条件的改善,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教学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办学效益。

然而,由于学校占地面积只有57亩,周围为居民区、文物保护单位等,扩大校园难度很大,校园内建筑已拥挤,无法再新建教学、学生宿舍、教师住宅均已明显不足,在此情况下发展高中教育又刻不容缓,如何解决生均占地面积不足和生均建筑面积不足,扩大招生规模,已成为当务之急。

1985年以来,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政治思想、法纪意识、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校成立了德育领导组,设立了德育处。

学校先后请老山前线英雄和爱国拥军模范赵趁妮来校为学生作报告;请许昌市、禹州市领导来校做形势报告,听专家关于理想、情操的报告录音并利用举办党的积极分子学习班、升旗仪式、广播、黑板报、阅报栏、看健康向上的好电影等方式,不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因此,广大青年学生拥护改革开放、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学校重视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根据需要学习的法律内容多、范围大的特点,学校由政治教师编写教材并任教。学校编写普法教育资料17课,每课约1500字,印发给了每一个学生,确保做到把法制教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做到教学有计划,学校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此外,学校平均每个季度举办一次全校性的法制教育活动,如组织全体学生师生参加司法局和教育系统法考试,组织学生观看普法知识展览,请三监狱组织犯人以身说法,每年九月份,学校对新生进行军事训练,期间进行法制教育报告会。平时,每班版报进行法制教育宣传活动,课外活动时间利用“校园之声”广播节目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由于学校普法、依法治校工作成绩突出,为教育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在“二五”普法和“三五”普法中,学校两次荣获许昌市“普法依法治市”先进单位殊荣。

学校重视对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五讲四美、明礼诚信、扶危济困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90年初期,城关一中学生贾会凡患白血病,全校师生踊跃捐款并走上街头为贾会凡募捐;1995年、1998年、1999三年中,师生先后为身患重病的本校教师卢民、学生李海彬、张伟光捐款近三万元;1998年为南方遭水灾地区捐款8000余元,并为西部山区捐款3000余元,衣物500余件,书籍2500余册。

免责声明:
此页是<禹州第一高级中学>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